澳門青年冰攀四川玄武峰(5583M)的故事
話說故事的主角是小編認識多年的中學師弟,以前在學校的校運會,都會在廣播台上聽到他的名字,恭喜梁英聰同學奪得400、800、1500男子組冠軍…沒想到這個熱愛田徑運動的小子如今又突破了自己的界線,跨越到雪山冰攀去了…到底他是怎麼逹到自己的目標?又為甚麼要從舒服的環境走到冰天雪地中磨練自己呢?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英聰在四川雙橋冰攀訓練時
冰攀源起
冰攀是一種透過攀爬「冰」所形成的活動,包括冰瀑、冰磚或透過人造冰壁等,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攀爬被結凍的流水,如瀑布所形成的冰瀑和冰壁;另一種為攀登高山上的陡坡及厚冰雪。(註1)
冰攀源起
冰攀活動在歐美盛行多年,是一項結合體能、智慧和勇氣的戶外冒險運動。冰攀最早原於登山活動,因登山者為了征服歐洲阿爾卑斯山的陡峭山峰,而發展出攀岩的攀爬技術,1959年由蘇格蘭的Jimmy Marshall和其他夥伴將冰攀活動概念化後,才真正從登山活動中獨立為另一項戶外冒險運動。因此,冰攀不僅是是從攀岩運動中發展出來的另一種攀岩形式,也是攀登高山和冰雪覆蓋高山的登山者必須要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註1)
英聰帶著青年圓夢協會旗幟在山頂影照以感謝支持他的導師和單位
承諾是完成目標的初衷
從2016年9月起本編主角-英聰參與歐都納海外遠征訓練計劃開始,長達5個月的行前準備和訓練,開啟他在戶外世界裡獲得心態上的轉變。
問到他為何會參與此計劃,因為是難得的機會,到台灣讀書後參加登山社已登了3年不同的高山,開始遇到些瓶頸,卻不知道是甚麼因素令自己好像前進不已,因此渴望藉此次經歷能與自己對話了解內心想追求甚麼,並開闊眼界和提昇攀登技能。
未曾接觸冰攀前也會擔心有危險性,當家人知道自己要參與這樣的活動時,也為之擔心,但為了親自嘗試並把握這個機會,與家人經過溝通後,承諾‟自己會以安全為主,活著回來。”得到家人的支持後,這個承諾也成為了衷心的動力。
從去年9月定給自己的目標後,在經費和資源上,英聰十分感謝家人與青年圓夢協會創辧人鄭智明先生和黃雅涵小姐的支持,才能完成此趟旅程。
回憶在冰攀訓練的過程中,因團隊大部分隊友都是比自己有經驗的前輩,而他的年紀在團隊中也算較小的,一開始會覺得自己與大家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心感壓力,為了不成為團隊的負擔,他知道要比他人更努力去接受訓練,提高自我要求定去做好這件事。
剛抵達4000公尺,眺望的四姑娘山群
好好認真去準備一件事,突破舒適圈,實現自我
對於一種新技術的學習或許未做好前都會甚感挫敗,其實做甚麼都是如此,如果沒有投入去做,往往都會半途而廢,問到英聰對於有難度的事是又是如何就手去做的,聽聽他分享在冰攀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和難忘的事。
英聰:”最難忘的不是這次挑戰爬到多高,突破了甚麼,其實是與自己的對話,由於不適應冰天雪地的環境,自己一直在反思這麼辛苦是為了甚麼?想到一直以來在戶外的努力又是為了甚麼?在這次經歷有了答案,才明白是為了‟好好認真去準備一件事,突破舒適圈,實現自我。”在玄武峰攀登到5100 M時,由於天氣因素,團隊當下要作出決擇,繼續攀登還是撤退,每個登山者都曾遇到的選擇題,此刻他想的是個人技術經驗都不足,如果再堅持攻頂,若遇到壞天氣,有可能會送命…那時在想有甚麼是比攀頂更重要的事,其實就是與家人當初的承諾,要平安回家,還有成為老師的夢想需要活著下山才能實現,山下有太多更重要的事了,此刻,發現自己的生命更為重要。
此次經歷覺得較有困惑之處是金錢和同伴,在回來後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好多事情,當您願意負出和衷心去準備時,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穫。能夠到異地讀書和生活是不簡單的,全因家人的支持,所以自己會特別珍惜在台求學生活的每一天,有機會就會盡能力找尋喜歡的事情去投入,在讀大學這三年,嘗試過很多事情,書院,籃球,羽毛球,攀岩…發覺到現在只有一件事還有在堅持,就是‟登山”,現在才能來到冰攀。才明白大學讓自己接觸到不同事物,發現只有登山和體驗教育是從沒放棄過的東西,現在能確切畢業後將回澳門發展。以前會覺得每一秒都很珍貴,有很多事都想嘗試,但反而參與太多,自己肩負不了,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到很好就會半途而廢;現在經歷多了,知道分寸,會想一步一步專注去做好每一件事。
英聰在下徹前於本次冰攀最高點5200M影照留念
從英聰的分享中,小編能感受到他對戶外對攀登的熱誠,他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自己的夢想努力,明確自己的目標,積極主動去找機會,在過程中學習和成長,拉近與夢想的距離。
英聰與團隊冰攀的的新聞也登上台灣的媒體報章
歐都納八千米遠征訓練營 雪訊採訪_http://www.atunas.com.tw/main.php?fid=01&page_name=news_detail&news_id=234
註1 曹思茗,〈冒險旅遊活動─冰攀初探〉,《休閒與社會研究》No.5,2012年6月,p77-84。
編輯:青年圓夢協會 /文:微風 /相:梁英聰提供